中国投资热:游戏升级而并非结束

Neue Perspektiven: Wie geht es nach dem Rekordjahr 2016 mit Chinas Outbound-M&A weiter? 新展望:2016年创下纪录后,中国跨境并购交易将何去何从?

62宗并购交易,110亿欧元交易总额——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和参股如火如荼,并购意愿似乎毫无止境。然而在今年三个月过后,交易宗数却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地方得出结论:中国在德国并购市场上的投资热已然成为过去时。然而即使在2016这一创下纪录的年份里,第一季度也只不过有9宗交易,仅凭这个数字是无法解释其后180度的转变的。

然而环境确实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的资本流通管控愈加严格,德国政界的最近的抵制情绪以及中国经济逐渐成熟都是基本的风险因素。2016年末中国投资者福建宏芯投资基金未能成功收购爱思强就是一则实例。

当然,爱思强收购案有其特殊性。但是投资环境的变化仍不可小觑。在此影响下,今后的交易自然不一定会变得简单。罗兰贝格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仍旧有57%的市场参与者认为中国投资者加剧了市场竞争。在中型企业之间,该比率甚至高达63%。据此,“游戏即将结束”这一说法有失妥当。事实上,过去成功的并购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学习效应更像是将游戏升级了。就像电脑游戏玩家所熟知的一样,级别越高,对玩家的要求也就越高。中国收购方变得更加开放,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早已不是只在破产时参与收购的投资者,而是积极地成为技术和市场的领先者。这也正符合中国政府的利益。在战略计划“中国制造2025”中,中国决策者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入股和并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以便在关键技术领域如自动化,医学技术和高端机械制造业领先世界。

显然关键在于行业焦点,激化的境外投资管制条例在一些重点支持的领域将不会如此严格地执行。优化的结构使得交易安全性不断提高,例如双方已协商好,在德国创下的收益将会用于中国国内政策项目的扩建。这也就表示,如果中国政府认为,一次流向德国的资本在未来能够定期实现回流,那他们就更有可能批准该投资。这对德国也无不利影响,因为如此一来,这些资金将会投资到德国品牌在中国所进行的必要的产品开发和扩大上。中方的合作伙伴可以提供市场知识方面的支持,并通常有足够的资金。比起在当下尚在成长阶段的行业如绿色科技进行市场份额的角逐,这一点显得更有意义。如果德国企业也想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分一勺羹,他们就必须在当地展示自己,增强存在感。没有当地的合作伙伴,德国的中型企业就很难做到这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公认的中国对外国企业的低开放程度,更是因为德国企业生产规模不足,缺乏市场知识。即使在今年内中国政府会对境外投资出台新的法律政策,这一巨大的协同潜力也不会衰减。因此,在2017年我们同样也还会看到众多交易活动。也许不会像去年如此之多,但是会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Thomas Stewens (托马斯·史迪文斯)是biw投资及证券银行股份公司代表处的合伙创立人以及负责人,负责银行的企业战略和沟通事务。托马斯·史迪文斯具有逾18年的从业经验,在投资银行的各个领域(企业并购,首次公开募股,二级市场发行,私募股权投资,私人投资公共股权交易)协助股权交易。他曾在一家上市的专注于中小型企业的德国证券交易银行的董事会任职六年,负责企业融资业务。在此之前他曾多年效力于一家德国大银行,成功建设了中欧的投资银行部门。托马斯·史迪文斯已成功协助了逾60宗中小型数额(200万至1.2亿欧元)的股权交易。

该文章于5/2017期M&A Review发表。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